2025年11月12日至16日,中华医学会第二十四届骨科学术会议暨第十七届COA学术大会在天津举行。作为我国骨科领域规模最大、水平最高的学术盛会,本届大会汇聚了来自全国和世界各地的顶尖专家学者,围绕骨科疾病诊治的新技术、新理念及前沿进展展开了深入交流与探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脊柱外科团队在会议中表现亮眼,多维度展示了其在临床技术与基础科研创新方面的雄厚实力,赢得了与会同行的广泛关注与高度认可。
在会议征稿期间,我院脊柱外科团队积极投稿,被大会选中进行发言16篇,电子壁报20篇,纸质壁报5篇。会议期间,曾岩主任带领包括虞攀峰副主任、朱震奇支部书记、王波主任医师、郭少彤护士长、王凯丰副主任医师等20位科室骨干参会交流,并以发言、主持和讨论等多种形式进行交流,分享了北大人民医院脊柱外科在脊柱畸形、脊柱微创、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脊柱退变性疾病和强直性脊柱炎等领域的独特见解与宝贵经验。
曾岩教授在13日脊柱畸形会场上作了题为《脊柱畸形自然病程中迟发性神经损害预测模型的构建》的专题发言;14日分别作了《脊柱畸形矫形术术后新发神经功能障碍的风险预测》、《3D打印椎弓根置钉导板在严重脊柱畸形手术中的应用》以及《胸腰椎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OVCF)伴后凸的矫形手术策略》论文发言,并主持了“骨脊寻径OLIF手术专场”为主题的学术会议的开展;15日分别作了《单侧双通道腰椎内镜下减压融合手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伴滑脱的临床效果》论文发言和《退变性腰椎侧弯的手术方式选择:前后路联合和单纯后路的比较》专题发言。展示了我科在脊柱畸形、骨质疏松椎体骨折、脊柱微创和腰椎退变疾病等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
王凯丰主任团队在15日的脊柱微创会场作《基于CT影像学的UBE腰椎定位误差预测模型与节段解剖图谱的构建及应用研究》,为腰椎微创手术术中定位提供了新的思路。
徐帅医生于13日作《基于立体视觉的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辐射动态预测模型构建与临床应用》,15日作《电子设备辅助下我国中小学生脊柱侧弯智能筛查与超声评估的探索性研究》,总结了我科在青少年脊柱侧弯筛查技术研究中所作的大量工作。
郭辰医生在15日作了题为《融合脊柱-骨盆-肌肉参数的退变性腰椎侧凸步态机制解析:一项多模态前瞻性研究及其临床启示》的论文发言报告,分析了退变性腰椎侧凸骨结构-肌肉联动机制的临床意义。
张浩然医生在13日参加了中青年医生论文比赛,参赛题目为《腰骶段半椎体切除及短节段融合的长期疗效:从手术随访到骨骼成熟》,获得了与会专家评委的一致认可和高度评价。
王健豪医生15日作《双重免疫支架靶向IRF/STAT轴重塑免疫微环境促进干细胞分化和神经轴突再生》的论文发言,同时完成题为《Bionic spinal cord scaffolds promote neural stem cell differentiation and axon regeneration for spinal cord injury repair》电子壁报展示,聚焦于脊髓损伤修复的基础研究。
吴永昊博士于14日分别作《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后强化椎体再压缩的列线图预测模型构建》和《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后骨水泥移位的列线图预测模型构建》论文发言,提出了相关并发症的风险因素和解决方法。
研究生李杨霄在COA期间参与由中华骨科杂志编辑部举办的的第 18 届《中华骨科杂志》论坛,以题为《腰椎融合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临床预后分析》的论文参加脊柱外科组论坛并获得三等奖。
虞攀峰主任虞攀峰主任壁报题为《ULBD治疗腰椎椎管狭窄症合并一度退行性滑脱患者的临床疗效分析》被大会录用。
此外,其余脊柱外科医生包括:郑滨博士、张家豪博士、闫石博士、黄杰博士、赵充博士、李洪振博士、李杨霄等在内的多名医生的学术壁报被大会录用。
在四天的会期里,我科团队与全国各省以及海外专家开展了广泛互动,通过多项报告与交流,集中展示了“人民脊柱”的雄厚实力,显著扩大了我科在脊柱专业领域的学术影响力。









